2024年3月29日 
星期五
首  页 | 领导题词 | 品牌展台 | 领导机构 | 期刊纵览 | 学术交流 | 院士天地 | 军事科技 | 创新方法 | 科协八大
双创活动 | 创新成果 | 讲比活动 | 创新人物 | 科技对接 | 品牌范例 | 特别报道 | 科学前沿 | 科技园区 | 科协动态
双创专刊 | 两会报道 | 讲比专栏 | 奇思妙想 | 封面故事 | 封底报道 | 广告索引 | 热点聚焦 | 看 中 国 | 视频在线
 征稿通知

 全“讲、比”组办发〔2014〕11号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服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讲理想、比贡献,奋力实现中国梦”活动(以下简称“讲、比”活动)深入开展,营造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的良好氛围,全国“讲、比”活动领导小组(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国科协)决定对2013-2014年度在企业开展“讲、比”活动中有突出贡献、有示范作用、辐射性强的先进集体、创新团队、创新标兵和优秀组织者进行评选表彰。根据《全国“讲、比”活动表彰... >> 详细

  理事风采 >> 详细
 征稿通知
关于2013-2014年度全国“讲理想、比贡献,奋力实现中国梦”活动先进集体、创新团队、创新标兵和优秀组织者入选名单公示的通知

 全“讲、比”组办发〔2014〕11号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服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讲理想、比贡献,奋力实现中国梦”活... >> 详细

投稿方式
电话: 010-68455696 010-68457597
地址: 海淀区阜成路115号丰裕写字楼E座
信箱:kj7597@126.com
邮编: 100142
联系人: 马铭阳
  战略合作 >> 详细
中国艺术品交易平台
 
首页 >> 创新方法
创新方法

2015/9/2
“创新莱钢”是这样炼成的

  

  自2009年导入创新方法,莱钢的创新方法推广及应用取得重大成效,中国科协、科技部相关领导和专家高度重视,TRIZ理论推广的“莱钢模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务院参事、原科技部副部长、中国创新方法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刘燕华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莱钢的经验非常典型,要认真总结,大力宣传推广。
  如今,六年左右的时间过去了,曾经的“莱钢模式”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取得了哪些重大进展?带着这些疑问,2015年5月,本刊记者随同中国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相关人员一行,再次来到莱芜市钢城区,走进莱钢,就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工作进行实地调研。

新思路

  近年来,莱钢按照“专家导入、打造师资、自主培训、课题指导、机制保障”的推广思路,全面导入并深化应用TRIZ理论,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推广应用TRIZ理论日益成为莱钢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企业创新型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009年7月,莱钢邀请著名TRIZ理论专家张武城、刘彦辰教授来到莱钢,举办了首场TRIZ创新方法报告会和首期TRIZ创新方法培训班。培训班引入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培训模式,讲练结合,积极互动,讨论热烈,效果明显,2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参加了本次报告会,极大地激发了工程技术人员学习TRIZ理论的兴趣和信心。


  莱钢创新方法推广工作的大幕正式拉开。
  一开始,他们把TRIZ理论的培训对象设定为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但培训后进一步研究认为TRIZ理论不是“贵族文化”,基层的管理技术人员、甚至操作人员都能够掌握并且可能会用得很好,TRIZ理论在莱钢如果想要大有用武之地,要尽快让更多的员工了解掌握它,学会应用它。
  另外,TRIZ理论导入莱钢之后,各单位也都纷纷要求学习TRIZ理论。然而,要开展广泛的培训推广,让莱钢两万余名干部职工都掌握TRIZ理论,单靠外部专家难以满足培训的需求,而且无论从时间还是资金方面都很不现实。
  莱钢领导决定以培训中心为主,抽调骨干力量,打造企业自己的培训师团队,并制定了《莱钢TRIZ创新方法自主培训团队打造计划》。
  从学员变成先生,特别是对于这样一种只有少数专家才能驾驭的TRIZ理论,很多人担心:“能行吗?”然而,培训师团队成员们就是靠着一股韧劲,在专家导入的基础上,通过外出培训、团队学习、外出考察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咬定TRIZ理论学习不放松,加强对TRIZ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其一,外出培训,掌握TRIZ创新方法。培训师团队所有成员分两批参加了科学院所联谊会举办的培训,经过6天的学习和实践,初步掌握了TRIZ理论的基本知识。
  其二,团队学习,快速形成培训能力。培训师团队按照项目开发的要求进行TRIZ理论培训项目的开发。经过高密度的团队学习、内部授课等环节,培训师团队进一步掌握了TRIZ理论框架和内容体系,完成了培训内容设计、课件制作、试讲验收等培训开发环节,形成了适应莱钢需要的自主培训能力。
  其三,外出考察,提升对TRIZ理论的理解。为迅速提高对TRIZ理论的理解和认识水平,他们还先后几次外出考察学习,与中国科学技术院所联谊会、亿维讯公司、河北工业大学创新设计研究所、山东建筑大学等机构进行学习交流,开阔了视野,为TRIZ理论推广创造较好的条件。
  其四,生产实践,注重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训师经常深入到生产现场进行实践学习,掌握技术创新案例,以快速提升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今后的培训搜集更多的生产现场的案例,使得培训更具有针对性,更贴近莱钢实际。
  就这样,莱钢自己的培训师团队培养完成了。
  自2009年10月举办莱钢第一期自主培训班以来,该团队已组织举办了培训班100余期,培训6000余人次。

新模式

  自主培训以来,培训师根据技术人员的要求不断调整优化培训内容,丰富培训案例,不断加大与企业技术创新结合的力度,培训内容更加贴近企业实际,培训更有针对性,培训效果也在稳步提升。
  然而,他们又遇到了新的难题:“单纯开展传统的TRIZ创新方法理论培训,能否真正达到全员提升的目的?”学员们普遍反映,课堂上听得很明白,但是回到单位后还是不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现场的实际问题。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团队成员经过认真分析得知,可能是培训模式在某些环节存在问题。于是,如何进一步增强培训模式的效率及培训效果,成为了摆在培训师团队面前的头等大事。
  TRIZ创新方法来源于创新实践,TRIZ理论的学习与应用也要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培训学习的重点在如何应用TRIZ工具方法解决技术问题。另外不同层次的学员需要掌握的知识、培训所要达到的目标也应该是不同的。
  基于以上思考,培训师团队探索出了一套“M+N”的培训模式,即把M天的基础培训与N个阶段的技术创新课题指导相结合,一手抓培训推广,一手抓创新课题指导,注重营造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和TRIZ创新方法的创新文化和氛围,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地运用这些工具和方法。
  在1~5天的基础培训环节中,针对不同层次对象,开发了不同形式的课程,安排的培训天数及培训目标也有所不同。他们的具体做法是:
  处级干部培训的天数是1天,培训目标是提高对TRIZ理论的认识,培训的内容主要是TRIZ概论、国家政策和典型案例;
  科级干部培训2天,主要是提高他们对TRIZ理论的认识和对经典工具的掌握,培训内容主要是概论、技术矛盾、物理矛盾和典型案例;
  技术人员培训3~5天,主要让他们掌握TRIZ的理论体系及工具方法,培训内容最为丰富,主要包括:概论、技术矛盾、物理矛盾、物场矛盾、典型案例及课题训练等;
  技能人员一般培训2~3天,培训目标是掌握TRIZ理论的工具方法,培训内容主要由技术矛盾、物理矛盾和课题训练构成。
  另外,由于团队增加了基于TRIZ解题流程的课题训练环节,培训的针对性、指导性、启发性得到较大的提升,每期培训班在课堂上都能解决2~3个问题。
  在五个阶段的技术创新课题指导环节,团队对课题指导的具体步骤进行了细化,其中主要包括:第一阶段:课题申报、筛选、立项;第二阶段:问题分析;第三阶段:现场指导;第四阶段:课题整理;第五阶段:课题评价总结。

新机制

  良好机制的形成,是TRIZ理论推广应用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
  莱钢成立以集团公司分管技术工作的副总经理为组长的TRIZ创新方法推进领导小组,将推进办公室设在培训中心,统一策划推进整个集团的TRIZ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工作。
  第一,定期召开TRIZ创新方法专题会议、推进大会,交流讨论TRIZ创新方法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
  第二,将技术创新方法的培训推广应用纳入《做强莱钢技术支撑体系》,形成“三箭齐发、七路并进”的技术创新工作新格局,制定了《莱钢深度推广应用TRIZ创新方法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管理制度;
  第三,建立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每季度对TRIZ创新方法深度推广应用先进单位下发表扬书,每年对学习应用TRIZ创新方法的优秀个人进行表彰,每年评选TRIZ创新方法优秀课题。
  此外,按照莱钢《技术创新项目管理办法》运行,TRIZ培训师以创新工程师身份参与到项目中,为项目团队提供创新工具和方法。他们定期到生产现场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定期参加项目研讨会,定期参加项目推进会。
  莱钢在“十五”初期导入学习型组织理论,进行学习型企业创建已经进入第十五个年头,员工的心态、心智模式和工作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打造了一支思想统一、作风优良、素质过硬、执行有力的企业员工队伍,形成了开放包容、创新超越的浓厚企业文化氛围,这是TRIZ理论能够成功导入莱钢的文化基础和成长土壤。
  近年来,莱钢更是提出了“让学习成为人人感受的生活内容”的理念,坚持以“行”为重点,强化职工培训,创新团队学习途径和方法,把团队学习贯穿于实际工作之中,培养员工的学习的自觉意识。
  在莱钢,员工最熟悉的一种学习理念就是“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莱钢引导员工将工作当作学问来研究,让“上班要做三件事—工作、学习和研究”成为每位员工的座右铭,鼓励员工带着问题学习,把工作中的问题解决在公司的学习型环境中,营造共同学习、共同交流的良好风气,促进知识在全集团公司中传播、应用和增殖。
  在创新方法推广的过程中,莱钢还形成了一种好的传统,那就是重视榜样的力量,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他们按照“发现典型、培育典型、激励典型、加强引导”的思路,定期召开技术支撑体系专题例会、成果发布会,举办论坛活动等,先进单位和个人上台进行经验介绍,定期出版《TRIZ学习应用简报》,推广交流TRIZ培训、学习、推广和应用经验。
  一系列措施的实施,逐渐形成了莱钢创新方法培训推广应用的长效机制。

新计划

  新思路、新模式、新机制,成就了莱钢技术创新方法推广的新辉煌。
  经过近六年时间的推广及应用,莱钢将TRIZ创新方法理念渗透到生产流程的每个环节,用TRIZ创新方法解决实际技术难题,公司内部形成了学习应用TRIZ创新方法的良好氛围,并取得了多项丰硕的成果,增添了企业发展的活力及动力。
  第一,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人才。在开展培训的过程中,请典型学员进行现身说法式讲授和培训,谈他们的学习的困惑、应用的技巧、解题的思路、注意的事项、存在的误区等,给新学员很大的启示和帮助,极大树立了人们对学习应用TRIZ创新方法的信心,鼓起了大家学TRIZ理论,用TRIZ理论的热情。
  第二,专利申请量显著提升。2009—2011年,公司专利申请量分别为159项、223项、283项,三年的申请总量是2009年之前近40年专利总和的2倍多,2012年申请量392项;2013年申请量达到534 项;2014年申请量为687项。同时,发明专利的比例也不断提高。
  第三,技术创新成果成效显著。 通过TRIZ创新方法的学习和应用,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应用TRIZ创新方法解决了一批技术难题。公司科协对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应用TRIZ创新方法解决的应用成果进行了组织评选,并表彰奖励效果显著的115项应用成果。
  第四,科技人员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目前,公司已有6000多人接受TRIZ创新方法培训,应用TRIZ解决技术难题380余项。在提高高性能钢板质量合格率,产品开发,解决钢材除磷、防锈等一些行业技术难题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第五,得到省内外兄弟单位的认可。培训师团队先后为本钢、安钢、马钢山东圣泉集团、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厅等单位举办TRIZ创新方法培训,为创新方法在企业的推广应用做出了积极贡献。  另外,宝钢人才开发院、德阳市科协、中铁二院等单位先后组织人员来莱钢交流学习TRIZ创新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等方面的经验。
  荣誉承载过去,开拓旨在未来。
  实践证明,莱钢TRIZ创新方法推广应用模式效果是显著的。2015年,他们又有了新的计划,那就是在公司精益管理的培训方面也采用这种模式,以项目为载体,以PDCA为主线,以多种工具方法为抓手,推动运营转型、精益管理。
  2015年2月10日,莱钢为此召开了公司2015年度“运营转型、精益管理”全员培训推进启动会,按照公司要求上半年完成对全员的精益管理深度培训,实现精益管理到班组。
  他们为此成立了专门的培训师团队,全面普及精益管理知识,将培训过程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分阶段主要是将培训过程细分为“精益管理理念宣讲阶段”、“精益管理实用工具详解阶段”和“速赢项目指导阶段”;分层次是将受训人员按照处科级、管理及技术人员、班组长的层次划分,分别授课、个别指导。
  在速赢项目指导阶段,他们计划采取以下几项主要措施:
  第一,培训师精益管理项目指导分工安排;
  第二,在速赢项目中应用TRIZ创新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概念解;
  第三,培训师团队编制《精益管理培训指导手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TRIZ创新方法与其他工具方法的融合;
  第四,在速赢项目中应用六西格玛工具将概念解转化为可以在现场实施的具体解决方案。
2015年2月至今,莱钢已成功举办精益管理培训班71期,其中处科级培训班15期,管理及技术人员38期,班组长28期,参培人员4100余人次。

  “未来,我们这个年轻的团队还有更长的路要走。”莱钢培训师团队负责人朱迎春最后告诉记者,“创新方法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的总称,是自主创新的根本之源。我们会继续将创新方法作为一项长期性、战略性工作来抓,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方法应用,切实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返回上一页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新华网 光明网 中国科技网 看中国
十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 山东绿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东北林蛙生态研究院 云南威鑫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河北中康韦尔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
                        《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3421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7288
电话:010-68457597 传真:010-68475677 邮编:100142 邮箱:kj7597@126.com
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15号丰裕写字楼E座二楼
Copyright©2003-2016 Kjcxp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网络中心--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