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4日 
星期三
首  页 | 领导题词 | 品牌展台 | 领导机构 | 期刊纵览 | 学术交流 | 院士天地 | 军事科技 | 创新方法 | 科协八大
双创活动 | 创新成果 | 讲比活动 | 创新人物 | 科技对接 | 品牌范例 | 特别报道 | 科学前沿 | 科技园区 | 科协动态
双创专刊 | 两会报道 | 讲比专栏 | 奇思妙想 | 封面故事 | 封底报道 | 广告索引 | 热点聚焦 | 看 中 国 | 视频在线
 征稿通知

 全“讲、比”组办发〔2014〕11号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服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讲理想、比贡献,奋力实现中国梦”活动(以下简称“讲、比”活动)深入开展,营造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的良好氛围,全国“讲、比”活动领导小组(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国科协)决定对2013-2014年度在企业开展“讲、比”活动中有突出贡献、有示范作用、辐射性强的先进集体、创新团队、创新标兵和优秀组织者进行评选表彰。根据《全国“讲、比”活动表彰... >> 详细

  理事风采 >> 详细
 征稿通知
关于2013-2014年度全国“讲理想、比贡献,奋力实现中国梦”活动先进集体、创新团队、创新标兵和优秀组织者入选名单公示的通知

 全“讲、比”组办发〔2014〕11号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服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讲理想、比贡献,奋力实现中国梦”活... >> 详细

投稿方式
电话: 010-68455696 010-68457597
地址: 海淀区阜成路115号丰裕写字楼E座
信箱:kj7597@126.com
邮编: 100142
联系人: 马铭阳
  战略合作 >> 详细
中国艺术品交易平台
 
首页 >> 封底报道
封底报道

2010/10/1
君行天自健 厚积而薄发
——记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副教授吴任东

本刊记者/高妍

吴任东副教授在3.6万吨压机安装施工现场

吴任东副教授在3.6万吨压机安装施工现场

吴任东向顾秉林校长介绍3.6万吨挤压机情况

吴任东向顾秉林校长介绍3.6万吨挤压机情况


        随着全球竞争加剧,我国的经济发展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在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过程中需更多的倚重于科技创新,以科技引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高端装备制造和新医药作为我国新时期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已得到各方高度关注。
        吴任东,1972年生于甘肃,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副教授,“3.6万吨垂直挤压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工程”中清华团队主要负责人,多年从事先进制造和生物制造工程领域项目研究工作。
        “3.6万吨垂直挤压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工程”简称360工程,是包括一台3.6万吨垂直挤压机、1.5万吨制坯压机及相关辅助设备63台套的热挤压生产线项目,由清华大学自主研发和设计、中国兵器北方重工公司建设,是集成创新的典范、产学研结合的成功范例,它的出现极大提升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水平,增强了我国在极端制造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对吴任东这个年龄的科研工作者来说,360工程成功研发的分量不言而喻。
        新医药致力于将生命科学前沿、高新技术手段与传统医学优势结合起来,研发新的技术和手段。而吴任东所从事的另外一个研究领域—生物制造工程,作为制造科学和生命科学的交叉学科,已经成为现代医学新的研究方向。
        无论置于何处,这些成绩都不容忽视。但吴任东却说,他只是抓住机会努力向前而已。

        成功=80%的机遇+20%的努力

        80%的机遇垂青和20%的个人努力,这是吴任东对自己能够取得现有成绩的总结。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逐步增强,国内各方面需求不断增加,我国适时做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正是大环境的转变和国家政策的鼓励,最终促使中国兵器北方重工高层下决心上马360工程。
        2000年,吴任东博士毕业,成为时年62岁的颜永年教授第一个留校工作的研究生,也因此开始承担课题组大部分的项目。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但尤其偏爱有准备的人。吴任东在做360工程之前,已经充分学习了相关领域里前辈几十年研究的成果,做了很多类似项目,并有所创新和扩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丰富的项目经验使得他有能力胜任这项工作,并顺利推进项目实施。
        2006年,360工程在双方调研接触一年时间之后正式签约立项,各项工作进入实质性准备阶段。年仅35岁的吴任东作为360项目的主设计师,一头扎进包头,一待就是三年。吴任东说,回想360的研制过程,整个项目中真正让人兴奋、火花闪现、带有创新性的东西并不是非常多,更多的是一种坚持—对艰苦环境、单调生活的坚持;对漫长工期、繁琐工作的坚持;对技术理念、项目目标的坚持,任何的退缩或妥协都会对项目推进产生极大的影响。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容不得半点闪失,因此吴任东的压力非常大,熬夜工作基本成为常态。这个过程无疑是痛苦的,但吴任东没有退路,唯有调整自身,以平和的心态努力坚持。
        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合作各方的积极心态、项目团队的高效协作、坚持不懈的执着精神……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终于促就360项目成功立项并在短短两年半的时间里迅速推进、不断成熟。
        2009年7月13日,随着火红的钢管从垂直挤压机顶端吊出,360工程首次热试车成功。接下来的半年,360工程一直处于调试阶段,直到2010年年初转入正式生产,每月基本保证1500吨的生产量。作为国内首套类似大型设备,360工程热试车半年就正式转入生产,比预计的一年时间缩短了一半。吴任东介绍,这个项目第一期的设计产量是5万吨,预计3年完成。以目前1.8万吨的年产量和正常的年增长率来推算,2012年实现年产5万吨并非难事。
        作为“新时期十大标志性技术装备之一”,360工程取得了钢丝缠绕结构、预应力剖分结构等重大技术创新;创造了大流量高压油泵直传、采用液压提升技术安装、大尺度原位缠绕预紧等多项世界第一;打破美、德、日三国垄断,改变了国内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大量依赖进口的局面,使中国第一次进入世界耐高温高压厚壁成型材料的“极端制造”领域。
        360工程作为集成创新的典范是综合性的,无论是技术本身,还是项目资源的组织与整合,都蕴含着创新的过程。比如,首次在重型加工领域引用预应力钢丝缠绕等机构,使垂直挤压机得以低造价、高可靠性实现。而北方重工对于各个参与单位、各种资源的有效管理、完美组织,则从宏观层面保障了360工程的成功。
        作为我国极端制造领域的排头兵,360工程确实有很多自主创新的地方,战略意义重大。但吴任东认为创新背后的支持同等重要,自主创新除了有好的思维、好的技术,来自科研人员自身和社会各方面的持续性支持必不可少。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院士参观指导3.6万吨挤压机项目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院士参观指导3.6万吨挤压机项目

吴任东与顾校长、北重徐明和董事长、雷丙旺副总经理合影

吴任东与顾校长、北重徐明和董事长、雷丙旺副总经理合影

        比肩国际先进水平,积极促进产学研结合

        360工程的成功是近年我国制造领域取得长足发展的一个典型,单以我国目前制造水平看,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研究出西方国家几十年的研究成果并一举超越,就足以在机建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它预示了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和方向。
        1990年代,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同国外公司的合作模式是全线进口,大到主要基础设施如机床、模具,小到零件如生产线上拧螺钉的扳子。“在那个年代,不仅对方,就连中国人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做这些东西。”经过近20年的发展,通过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制造技术,自主创新,我国已形成了具有一定技术水平、比较完整的装备制造体系,制造规模居世界第五位。如今,我们同外方合作只需要进口较少的重大核心设备。因此,国外的一些公司“对中国还是很惧怕的,毕竟我们用的时间并不长”。
        尽管有如此成就,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在整体方面仍然比较欠缺。核心技术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研发能力不足、集团化企业欠缺、某些领域严重依赖进口等问题依然存在,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
        为了迅速改变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10年,发展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集团,增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技术装备的制造能力,基本满足能源、交通、原材料等领域及国防建设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提高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用高科技和信息化武装制造业,努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逐步实现重大设备国产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上世纪末期,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仍相对比较保守,教师们一心扑在学校里的理论研究和实验阶段,同企业的实际应用脱节,这种极端的情况持续到国家自主创新政策的提出。现在的科研人员已经有主动推广科研成果、促进学术成果产业化的意识。而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在追求更多自主知识产权、更多独创且难以被模仿的产品上也有更迫切的要求。供需双方具备,产学研相结合的平台已经搭建起来。
        产学研结合需要企业、学校和科研单位三方面通力协作,在生产应用、学习积累、科学研究等不同领域发挥自身优势,并有机结合,积极促进实用型科研人才的培养和研究成果产业化。但在大力提倡和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今天,研究成果真正被产业化的并不多,常常因为种种原因夭折。
        出现这种情况,吴任东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科研人员急于将成果产业化,在技术并不成熟的情况下推向市场,且大多宣传过头。二是企业急于寻找新产品、新项目,对新技术投资的风险性认识不足,以一生十的美好愿景严重背离发达国家十成一二的现实转化情况。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导致失败的几率增大,或者在心理上给人以产学研易失败的影响,最终阻碍产学研结合的良性发展。
        除了国家政策层面的保障,吴任东认为成熟的产学研机制应该是产学研用相结合,即研究人员原创发明—技术人员将原创发明植入产品—企业将产品变成可卖的商品—最后通过用户检验。转化环节上多了中间专长于技术且没有院校研究人员各方面压力的人,既能保证院校研究人员安心做原创性发明、不被抹杀原本爱好,又能促进科研成果更好地转入实际生产,成功起来会更容易。同时,也可以根据市场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研究方向、改进产品。

        生物制造,现代医学研究新方向

        除了在制造领域继续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外,吴任东还涉足生物制造工程领域的研究工作。生物制造是快速成形与生物材料、生物医学相互融合形成的新兴交叉学科,用制造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制造人体组织和器官,以修复或替代人体的病损组织和器官。
        生物制造不同于仿生学研究、模仿生物的技能和特征,而是用工程制造的方法制造生命体。
        人体组织器官的损伤、衰竭和功能障碍是影响人类生活甚至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随着器官移植手术的广泛应用,器官供体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很多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往往很难等到合适的器官供体,在这种情况下,以生物制造技术制造出可替代的人体器官就成为病人更真切的希望,也成为现代医学有效延长生命的重要手段。吴任东介绍,目前已经研制成功的人工骨骼就可以替换病患的坏死骨头,“用与人体相融的羟基磷灰石等材料培养胶原和生命体养分,做成骨骼支架植入人体”,融合后的骨骼可以实现人体原骨骼的一切功能。生物制造技术能够有效修复人体器官,并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人的再生能力,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基于微尖效应的生命体微结构成形技术研究”是一项国家“863”计划,主要研究仿生血管和血管网的成形,及由血管网构建仿生人体器官的方法。吴任东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人工血管的研制比骨骼有更大的难度,目前在动物实验上,比较大直径的动脉血管已经基本实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物医用材料迅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临床,生物制造也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等血管做出来,我们就可以把血管构建成血管网,再在血管网的基础上研制器官。”吴任东在展望这项前沿科技时满是憧憬,终有一天,患者不再需要苦等移植源,只用体细胞便可培植出他需要的器官。但他也强调这个项目“还很遥远,器官能做出来大概还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
        尽管遥远,但充满希望。制造科学与生命科学相结合,是21世纪制造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新医药和高端装备制造作为我国新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已经得到各方高度关注。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必将迎来广阔的明天。

        境由心转,上善若水任方圆

        能够良好适应不同环境的磨砺,高强度压力下仍能保持心态平和,是吴任东在大学里就学会的一项“技能”。
        吴任东自小学习画画,本打算投考建筑系并以此为终身事业,不巧高考那年清华建筑系在甘肃省没有招生计划,机缘巧合到了机械工程系。虽然考上清华,但吴任东说自己从来不算优秀的学生,不是状元,在大学里排名也一般。境遇的转变不免造成心理上的落差,吴任东的自信心很受打击,着实低落了一阵子。幸而他足够坚韧,懂得调整心态,转弯思考。经历种种跌宕之后,他慢慢体会到:学习并不是评价一切的标准,考试拿第一也没有多么重要。
吴任东如是想明白,吴任东便以平和积极、豁达向上的心态学习专业知识,做好课题研究,并培养了广泛的兴趣爱好—画画、围棋、乒乓球……这些“虽未经专业训练,但仍具相当水平”的爱好也给了他很多科研工作中的帮助。
吴任东作为老师,吴任东一直以“传道授业解惑”为自己的追求目标。他在多年的教学和项目工作中体会到,大学里的老师要传授给学生的不是具体的知识,更多的是为人处世的方法、平和积极的心态。
        在入学第一课的时候,吴任东会跟学生要一个答案:四年之内,在成绩都及格的前提下,告诉我你自己适合做什么。吴任东告诉学生,人应该尽早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确立方向和目标,不断学习、摸索,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吴任东清华大学作为高材生的聚集地,从来不缺少优秀的学生,竞争尤其激烈,而高平台上的人往往背负更高的期许,承受更大的压力。吴任东也努力将自己的平常心态传输给学生,教导学生以一颗平常心面对人生,学会生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作为一个人,对这两种情形都要有准备。只有具备平常心,才会为自己每一个细节的成功高兴,人生才会快乐。”
        “工作以后,在你工作的头几年,如果大家都认为你吃亏了,那你就是混成功了。”吴任东多年前这句著名的“吃亏论”到现在仍被学生奉为座右铭。因为“人有本事,别人才会占他便宜,在单位吃亏,说明你有本事。当你吃亏到一定程度,这个亏总会回报的。”这是吴任东培养学生情商的一个实例,先学会做人,然后才是做事。
        这平常心似乎成了制胜法宝,它不仅帮助吴任东攻克一个又一个科研难关,也助他很好地安排家庭生活。因为在我们看来,忙碌的科研工作似乎并没有太多影响他的日常生活。
        作为一个“70后”、一个中坚科研工作者,吴任东一直都分得轻重、理得先后。他懂得抓住最应该关心的事,比如孩子的成长教育,他认同“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句古话,会在这个时期把生活重心转移到家庭;比如课题项目,他会三四年只做一个重大项目,专心致志积极推进。他果断放掉不太重要的事情,比如理论文章,他说自己是做工程的,要以工程为主,文章数量满足基本要求就好;比如少带学生,他追求学生质量而非数量,会保证“带到的都管到”。
这样理顺下来,虽然跟平常人比时间还是少,但吴任东已经很满足。“在这个社会上,人的欲望都比较多,主要还是自己学会把握好心态,想要什么、不要什么,弄明白了就顺了。”
        采访前一天适逢中国传统节日七夕,吴任东特意赶回来陪妻子过节,“逛了一晚上,给她和儿子买礼物”。这个说话几乎没有音调起伏却句句达观向上的男人,显然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无论是科研工作上抑或是日常生活中。

返回上一页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新华网 光明网 中国科技网 看中国
十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 山东绿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东北林蛙生态研究院 云南威鑫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河北中康韦尔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
                        《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3421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7288
电话:010-68457597 传真:010-68475677 邮编:100142 邮箱:kj7597@126.com
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15号丰裕写字楼E座二楼
Copyright©2003-2016 Kjcxp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网络中心--技术支持